以質量求生存,向管理要發展
資訊詳情
中國白酒國際化,距離“世界酒”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1、美國東部時間4月7日,哈佛中國論壇暨“哈佛中國論壇·青花汾酒之夜”在哈佛大學正式開幕,本屆論壇以“凝聚時代力量”為主題,汾酒集團與華為、中國電信等企業共同作為論壇的官方合作伙伴,青花汾酒以“中國品質旗手”的身份成為本次論壇的指定用酒;
2、4 月12日,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辦近一周年之際,“一帶一路”貿易投資論壇在北京舉行。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常務副總經理王洪波受邀出席論壇,并參與論壇議程探討。歡迎晚宴上,濃香國酒國窖1573以文化架設國與國、民于民之間相通的橋梁;
3、4月19日,五糧液于新加坡唐人街開設的專賣店正式開業。該專賣店直接展示銷售五糧液產品,并以此為窗口在新加坡傳播推廣五糧液和中國的優秀白酒文化;
4、近日,在美國紐約舉行的“美國終極烈酒挑戰賽”(ULTIMATE SPIRITS CHALLENGE)落下了帷幕。作為獨立酒種參賽,中國白酒共有50多款被選送:其中,劍南春以97分(滿分100)的好成績榮獲最高獎“主席獎杯”,包括茅臺飛天、金門高粱等8家白酒品牌,獲“最終決賽入圍獎”(FINALIST)……
半個月的時間里,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汾酒……中國白酒刷遍國際“朋友圈”!
咫尺天涯?
國際化進程依舊任重道遠
雖然看起來,中國白酒已經蜚聲國際,但其實中國白酒國際化的形勢并沒有看起來這樣“光鮮美好”。誠然,中國白酒已經出現在國內國際各種場合成為中國對外的重要名片,也在各種國際比賽中捧回一座座獎杯。但值得注意的是:聲量并不等于銷量,或許各大名酒企營造出來的火熱氛圍已經無意間快要掩蓋真實的落地與銷售狀況了。
真正走向全面國際化,中國白酒還存在瓶頸與困難。
首先,正如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書玉所言:最大的隱患是我們當時加入世貿的時候,由于中國的酒類產品作為普通食品,沒有列到WTO多邊談判的框架當中。中國白酒未來走出去,無論走到哪一個國家和地區,只能去雙邊談判解決,在多邊談判的框架內,我們沒有途徑。在法律層面,中國的酒類和國外的酒類是特殊和普通之間的差異,國外的酒到中國一律綠燈。我們是普通,到了我們家暢通無阻,到了人家家步履維艱,層層關卡,這就是我們白酒目前所處的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
其次,因為釀造方式、釀造標準的不同,國外對于中國白酒的認知不盡準確,如何制定符合傳統、適合國際市場的相關標準,讓白酒與洋酒在國際市場上并駕齊驅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還有,中國白酒進入國際消費市場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是直面“喝酒的人”,這些人是擁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消費習慣的國外消費者,他們對于中國白酒的認知直接影響著白酒在國際上的接受度。消除或者說跨越這種“隔閡”是中國白酒國際化的重要“門檻”。
最后,中國白酒畢竟是要“喝”的,這就涉及到口感等接受度問題。在網絡上經??吹竭@樣的測試:讓不同國家的人品嘗中國的零食、小吃以及白酒,往往是中國的普通食品一下子就能俘獲外國消費者,但是輪到中國白酒時(被品嘗的往往也是名酒)卻是被辣到“懷疑人生”、一時間難以適應的場景。
無論是國際貿易層面、標準化層面還是文化以及口感的接受度層面,都是中國白酒國際化長期存在的問題,這也成為中國白酒的巨大國際聲量難以完全轉化為銷量的原因。
墻,推到就是橋!
針對這一系列問題,無論是中國白酒的優秀企業、協會組織還是其他從業者都在致力于跨越這一個個“門檻”,我們相信:城墻再高,推到也就成了橋!
首先,針對貿易層面的問題,中國酒業協會正在力爭得到國家層面的支持。酒協和商務部的流通產業促進中心也進行了戰略合作,共同努力,希望白酒未來的國際化能上升到國家戰略,能上升到國家層面的支持。
其次,我們必須做好走出去的準備工作。正如宋書玉所說:我們到國外調研它的產業準入、市場監管、消費端的售賣以及稅收相關的一些產業政策,只有知己知彼,我們要拓展國際市場,要走出過門,我們必須了解當地關于酒類所有的相關政策和法規,我們才能抓好落地,這個功課我們做得遠遠不夠,所以這塊工作要把它補上。
第三,要做好標準的統一工作。無論是協會主導還是大企業來主導,中國白酒需要建立一系列統一的標準(目前酒協正在建立),也要與國際標準相適應,這樣會大大縮短中國白酒國際化的進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無論從行業層面還是企業自身要去國外繼續做推廣。一方面,中國白酒也要培訓國外的白酒代言人,讓他們回到各自的國家講述白酒故事,通過系統化教材的編纂,通過白酒品評技能國際化的培訓,通過侍酒師的建立等等,要培訓國外的人讓他們喜歡中國的文化,傳播中國白酒的故事。另一方面,要在國外建立體驗中心,讓外國消費者了解中國白酒文化,培養外國消費者適應中國白酒的口感,去除文化、口感等壁壘。
國際化,白酒在路上!
縱觀白酒的國際化,與白酒產業的發展相對應,也經歷了從務虛到務實的過程??陀^地說,多年前白酒的國際化更多是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或有個別企業到國外去做一場路演,主要目的不是拓展國際市場,而是給國內消費者呈現一個“國際暢銷”的表象。
但是,這些年中國白酒國際化之路走得更加堅定、務實。從正在走向國際的中國名酒企業來看,他們的步伐愈發穩定,渠道拓展同樣取得豐碩成果。
2017年茅臺出口營收增幅更接近70%,海外市場已覆蓋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66個國家和地區的104家海外經銷商。全球50多個國家的重要免稅口岸的450余家免稅店有產品銷售;
五糧液同樣是國際上最活躍的白酒品牌之一,深入多國市場建立營銷網點,推廣中國白酒文化同時銷售五糧液產品,文章開篇建立新加坡專賣店只是其中一個縮影;
瀘州老窖同樣是白酒國際化的積極參與者,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號召,目前已在“一帶一路”沿線14個國家和地區部署了經銷商;
汾酒則充分發揮了清香型的優勢,在俄羅斯進行品牌名稱、生產、營銷、渠道的全方位本地化,真正打通白酒國際化的“最后一公里”……
未來,中國白酒在國際化進程中所做的努力必定會在市場上換回更強勁的消費信心,最終讓世界真正品味到中國白酒。